五千年中华文明是随意编造的吗?夬卦:讲述书与契的出现_手机网易网

2025-05-16 04:04:12

《系辞》在下篇的第二章,系统地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及发展进程中一些比较重要的环节,比如重大的社会变革或重要的发明创造等等,现在就用一系列章节逐卦讲述,这是最后一节,讲夬卦。

《系辞》夬卦相关内容是书契的出现及其作用影响,书契是用文字记录,有了文字便可以记录历史文献,《系辞》下篇的第二章的篇末这样写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这段文字并不难理解,但很容易产生误解。大概意思是说,上古时期虽然没有文字,但是人们还是会用图形或者选号将一些重大事件记录下来。不过这些图形或符号哪怕在当时也未必人人都能够看懂,至于后世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凡事没有绝对,我们看不懂并不代表所有人都看不懂。在文字出现并广泛使用后,某些能够看懂这些图形或称号的人便将他们所理解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易,这些内容经过整理后编辑成书,书的名称就叫《易》。

也许大家不以为然,所谓“结绳而治”就是上古时期人们采用结绳的方式来记事,而“后世易之以书契”则表示后人用书契代替“结绳”的方式来记事,仅些而已,并非将古人用“结绳”方式所表达的内容转化为文字。

这就是误解,是对“结绳而治”产生误解。

如果单独从一句话来理解也无可非议,但从整段文字,或者结合全章内容就有问题了。比如在讲述完包牺氏创立八卦和结绳织网狩猎后,为何要用“盖取诸离”来结束呢?还有神农氏的故事,黄帝、尧、舜的故事等等,每一个故事结束后来都以盖取诸“某”来收尾。这个“某”就是指益、噬嗑、乾坤等诸卦,全部都是《易》的内容,这些内容从何而来?

也许有人问,从《易经》的诸卦中,实在是无法看到与《系辞》所述的相关内容啊!

《系辞》中盖取诸某是指某一卦的象征意义,而不是《易经》某一卦的文字表达。这些文字表达也是从某一卦的象意解读出来的,二者都是盖取诸某。

在文字诞生前,《易》都是用图形或符号来表达的,这些符号都是刻写在前人遗留的工具或者日常用的器皿上。所谓的卦就是目录分类方法而已,大概就是将刻写重要信息的工具或器皿收集起来,分类堆放,方便查找。每一堆就算一卦,六十四卦就是说有六十四堆。

其中每一堆的内容并非能够全部读懂,能够读懂一部分就相当不错了,他们只将能够读懂的内容整理出来,至于无法读懂的内容,一般会置之不理。

这就相当于考古工作都对出土文物进行归档处理。比如文物上的图形符号,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尽管不同的人对某一卦解读出来的内容有所不同,但其象征意义是相通的。

更深入的探讨,需要从《易》的成书谈起。远古时代的神州大地有众多的氏族部落,每个部落都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八卦只是包牺氏的语言系统,其他部落并不精通。

比如震卦既代表雷,也可以代表龙,雷天大壮这一卦,包牺氏内部的人都会理解为雷在天上,代表黄帝倡导的社会变革给神州大地带来的变化犹如天空中一声雷响,给世人以极大的震撼;而其他众多部落则将震理解为龙,认为黄帝所取得的成就犹如巨龙在天空中飞翔。正是因为黄帝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飞龙在天”的表达在神州大地广泛传播,成为了乾卦九五爻的爻辞,于是便有了九五之尊的说法。

我们对《易经》的解读通常简单地对字义随意猜测,很少去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相关的背景原因。比如对《系辞》这句话: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若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相信很多人都能够脱口而出:上古时候人们用结绳记事的方式来管理事务,后世改为用方书契据。

如果进一步深入探讨,结绳如何记事?如何管理事务?什么是书?什么是契?书契是如何产生的呢?

当然,回答这些问题也不难,凭空想象也能够想出一堆答案,但依据呢?

其实《系辞》本身就有记载,我们不应抛开典籍而凭空猜测。

要了解“结绳而治”,就要从上古时期的包牺氏说起。《系辞》下篇的第二章一开始就讲述了包牺氏的两大贡献:创立八卦和结绳织网狩猎。“结绳”就是编织绳网用来布置陷阱捕捉猎物。那么,“结绳而治”又是怎么回事呢?编织绳网能够用来管理日常事务吗?

这就有必要了解包牺氏的另一项贡献:创立八卦。八卦有什么作用?《系辞》云:“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八卦的创立使人类能够对世间万物按其特性进行分类认识,让人类获得前所未有的生存能力,就象是得到神的指点,这就是“以通神明之德”。

既然八卦有这么大的作用,古人又是如何应用的呢?

这就不得不重提“结绳而治”了。

古人用结绳用管理日常事务,自然是与结绳织网有关。绳网是狩猎的工具,他们在狩猎时有什么新的发现,比方说,何处有猎物,方位如何,距离多远等等,便以八卦符号的形式标记在绳网上,既然简单又方便,难道还要回去专门找绳子来打什么“结绳”吗?

当然,这也仅仅是猜测而已,但可以从有关河图的传说中加以印证。不过,龙马背驮河图献给伏羲的说法不可信。但是,野马在迁徙过程中,在渡河时被包牺氏用来捕鱼的绳网缠住而不能脱身,这样的情况是完全有可能的。

所谓的河图也就是包牺氏标记在绳网上的八卦符号,只不过原始的八卦符号与我们印象中的八卦符号不一样。

一提起八卦的符号,人们可能想到乾三断,坤六连……

但从河图的图案来看,其实就是用线连结起来的一系列结点,一组结点代表一个数,因此,最原始的八卦可能有十个数,但从洛书的图案来看,只有九个数。从河图的八个数到洛书的九个数再到我们今天熟悉的八卦符号,八卦其本身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化才最终定型的,而且这个过程十分漫长。

因此,上古的“结绳而治”是用数来表示某种含义,刚开始有十个数,最后简化成八个。由于这八个数能与八卦一一对应,所以认为八卦就是包牺氏创立的。

与八卦的表达方式不同,书契的内容是用文字来表达的。要深入了解书契的形成,首先要了解文字的起源问题。

民间广泛流传着仓颉造字的传说,这就意味着在黄帝时期,文字就已经诞生了。不过也有人认为,仓颉只是将民间的字收集起来,这就意味着一些古老的文字在仓颉已经诞生了。

文字究竟诞生于何时?就看如何对文字进行定义。中国早期的文字多属象形字,文字与图形符号间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图形符号的出现肯定比仓颉早,最有力的证据是仰韶时期的彩陶盆上有鱼纹图。每个地方生出出来的工具或器皿上都会有独特的图案,能够表达出某种含义,具有现在商品商标的作用,只是我们大家都看不懂,但古人看到这些图案,就能大概知道这些商品出自何处,价值如何。

不管仓颉的字是不是他造出来的,但必须广泛被人们所接受才能算得上是文字,否则的话,与那些失去传承的图形符号以有什么区别呢?

古老的神州大地生活着众多的氏族部落,各部落之间语言不通,如何才能使文字让众多的部落广泛地接受呢?

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把各部落的图形符号收集起来,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符号排列在一起分成八大类,这就是八卦。大家是否注意到?每一卦都代表不同的含义。当然也有可能分成六十四类,成为六十四卦,这样就方便不同部落之间相互对照。以这样的方式把从各地收集而来的图形符号编辑成书,书就这样出现了。

为什么叫易?

大概与商品交易有关。市场兴起后,促进了不同部落之间的效。然而,语言不通却成为各部落之间平等交易的障碍。如果有一本书能够有助于不同语言的人进行交流,必定成为抢手货。而《易》就是这样的一本书,是为交易而产生的。有了它,人们在交易货物的同时,也在交流思想感情。

《易》的原貌如何,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据《周礼·太卜》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根据这个文献的记载,周朝的太卜掌握三种“易”的方法,这个“易”大概就是翻译的意思。

古代有这么一个传说(大概出自《山海经》):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

传说中古代曾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可惜《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只剩下《周易》。远古时期的书应该是将前人所用的图形符号收集起来,河图只是其中之一。周人得到它以后,便以八卦特性分类的方式进行目录编排,后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反复修订完善,成为我们今天熟悉的《周易》。

夏人也得到这样的“书”,也对它进行修订和编辑,称为《连山》。《连山》的内容是什么?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但从书的名称来理解,应该是一座山连着一座山的顺序来安排内容的,而《山海经》就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目录编排。

商人也得到这样的“书”,也对它进行修订和编辑,称为《归藏》。说到《归藏》,就不得不说一说“契”。

说到契,大家也许会想到契约、契据,也就是今天的合同。那么,古人为何将合同称为契呢?

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含义,商人的始祖叫契。契据也罢,合同也罢,远古时期称为诚信,或者盟约,一般都是口头承诺,有时可能会交换一些贵重物品,古称信物。

到了尧舜时代,商人的始祖契将各方重要交易时的口头承诺以图形、图案或文字符号的形式刻写在坚固的物体上,作为身份标识。古代的商业因“契”这个人所作的贡献而兴旺,而这类商业合同是在他的作用下发扬光大,因而古人称之为“契”,“契”这个人也就成为了商人的始祖。

契是商品交换或商业合作的凭据,涉及到商业机密,通常会藏之于高阁保管,一般不会轻易示人。比如今天的商业合作,有谁会将合的内容到处宣扬?这大概就是《归藏》的内容不为世人所知的原因吧!

易本身就是商品交换,而契是交易的凭据,当然也可以称为易。我们不应看到“易”字就往《周易》的内容猜想。其实,《周易》的“易”字很有可能就是从商品交换引用而来的,把上古时期用图形符号表达的内容换成用文字来表达。

我们在看历史,特别是先秦历史时,有时看到一群大臣斥责君王不遵古训。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古代官员一般都以祖宗立下的规矩来办事的。但祖宗的规矩是什么?口说无凭,谁也不服。如果能够拿出祖宗立下的字据,大家也就无话可说了。有了字据,官员管理臣民便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老百姓也能明察是非,故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盖取诸夬”,就是说明这些内容就是来源于夬。夬就是决断,明察是非后作出决定。夬在《易经》中排第四十三卦,兑上乾下,泽天夬。夬的题解是:“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王庭也就是朝庭或朝堂,古代君王与大臣议事的地方。

王庭上沸沸扬扬,争论不休,原因何在?“孚号有厉”,也就是说,有外敌入侵。

争论的结果最后如何?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古代的城邑是市场所在地,不同的氏族部落因商品交易的需要汇聚于此。然而,远古时期各部落都有各自独特的语言系统,你跟他说话,别人未必能够听懂,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大臣在王庭上讨论后作出的决策,以布告的形式写在一面墙上。

为了方便不同部落的人进行商品交换,市场的管理者会将不同部落常用的图形符号收集起来分类排列,大家看到布告后,回去查看便知道布告的内容。

大概意思是:敌人来势凶猛,出城迎敌恐怕不利,应该据城死守。待到敌人疲惫后便会对出战有利,到时候大家一齐冲出去,杀他一个片甲不留。

夬卦的题解讲述了远古时代某个城邑遭到敌人入侵时城主如何作出决定。这场战斗最终结果如何?卦上虽然没有说明,但从卦象来看是大获全胜。象曰:“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兑为泽,有水的地方才能称得上泽。泽都已经到了天上了,那水肯定会掉下来的,这就是夬。夬的含义就是让大家都清楚、都明白、都能够作出明确的判断,有谁会说天上的水不会掉下来呢?

“君王以施禄及下”,就是说君王要对有功的将士给予奖赏。就以题解所述这场抵御外敌的战斗为例,那些奋勇杀敌的将士就应该得到奖赏。

“居德”就是将功劳归于自己。如果这样,那些奋勇杀敌的将士就会离开城邑,以后遭到外敌入侵时就无法有效防御,城邑没有安全感,商人就会迅速离开,经济萧条,城邑就会走向衰亡。

夬的内容就是明察是非,题解是讲明白防守与出战的利害:不利则防守,有利则出战。毕竟,不出战是没有办法将外敌赶走的。

卦象则说明赏罚要分明,有功者应当奖赏,是与非要分清楚,就象让大家着着天上的雨水,判断其是否会掉下来一样。

《系辞》所讲述的相关内容也是明察是非,强调文字的出现对明察是非的重要作用。人们看到上古时期的图形符号会感到晕头转向,但看到文字说明便一清二楚,就象看到天上的雨水就知道迟早会掉下来一样。

尊贵无与伦比,腾讯QQ宣布SVIP 10上线,1198元可激活永久
淘宝买家如何修改宝贝评价——将中差评改为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