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三国纵横谈05:揭秘枭雄刘备的生存之道》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常被塑造成一位忠厚长者,但真实的历史却并非如此。鲁迅先生评价道:“刘备看似仁德宽厚,实则虚伪;诸葛亮足智多谋,却近乎妖术。”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小说对人物形象的简化处理,甚至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使角色变得过于单一。尽管《三国志平话》和《三国演义》极力将刘备描绘成谦谦君子,但历史上的刘备却是一个深谙权术的枭雄。在群雄并起的乱世,想要生存和壮大,光靠仁义远远不够,有时甚至需要一些“无赖”手段。
刘备的权谋之术在多个历史事件中显露无遗。比如,他曾试图在孙权面前挑拨离间,暗示周瑜可能心怀二心,但孙权对周瑜的信任坚如磐石,并未被他的言辞动摇。更令人咋舌的是,刘备在“借”得荆州后,屡次出尔反尔,不仅拒绝归还,还不断激化与东吴的矛盾。孙权对此极为恼火,却又无可奈何。后来,刘备更是以荆州为跳板,企图吞并益州,彻底激怒了孙权。面对东吴的讨要,刘备索性耍起无赖,拒不认账,让孙权吃了个哑巴亏。
展开全文
在夺取西川的过程中,刘备的手段更加赤裸裸。他原本与刘璋交好,甚至以同宗兄弟相称,但为了夺取益州,他毫不犹豫地背叛了刘璋。他先是假意示好,暗中却收买人心、搜集情报,最终反客为主,一举攻占益州。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连后来的史学家习凿齿都忍不住痛斥他“德义俱失”。这与早期那个以仁义著称的刘备判若两人,但这也恰恰说明,在政治野心面前,刘备的“仁德”面具是可以随时摘下的。
《三国演义》将刘备塑造成一个近乎完美的仁君,但历史上的他更像个现实的政治家,为了成功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他的性格充满矛盾,既能在危难时表现出宽厚的一面,又能在利益面前冷酷无情。或许曹操对他的评价最为精准:“外表仁厚,内心狭隘。”一句话便揭穿了刘备的虚伪本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