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2025-08-21 08:27:01

二、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审美特征及寓意

在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典型桃花意象的基础上,主要围绕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审美特征及寓意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一)展现春季艳丽的物语之美,映射男女之间的爱情与婚姻

“桃花”盛开于春季,为此其最基本的象征含义是春天。初春,桃花缀满枝头,开始有一点点红色,其用这艳丽的色彩昭示了春天的到来。宋朝文人黄升在作品《重叠金·除日立春》中写道:“一笑绕花身,小桃先报春。”春季三月,乍暖还寒,桃花怒放,十分艳丽。诗句中经常用桃花赞美春季,如宋朝诗人陈亮在作品《采桑子》中写道:“桃花已作东风笑,小蕊嫣然,春色喧妍。”众所周知,“东风”是春季来临的象征,让桃花和东风一起出现,赞美盎然生机的春季,一同代表着春天的到来。“桃花”这种意象之所以和爱情相融合,主要是由于桃花开放在爱情蠢蠢欲动的春季,是爱情来临的代表性事物。《周礼·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春季被视为爱情、婚姻的时令节气,盛开于春季的桃花逐渐变成美好的衬托。《诗经·桃夭》中写道漂亮女性的情感与出嫁,开篇便提到桃花。另外,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经常用以指爱情的当事人,也就是美丽的女性,这一点上文中已有所提及。当今时代人们经常提到的“犯桃花”“桃花运”等,均与男女情感、女性有关。爱情不顺或者婚姻产生问题时,就好像败落的桃花落地为泥,让人感伤。

(二)以桃花之美丽鲜艳刻画女性之美,刻画不同的女性形象

《诗经·周南·桃夭》中这样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经过人们的广为传颂,“桃”这个意象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作品开篇用色彩艳丽的桃花表达新婚女性肤白貌美的含义。桃花色彩鲜艳、形态秀美,更有一股清香,这种自然特点与美丽女性有相同的地方,这是特别自然、毫无违和感的联想。《诗经·周南·桃夭》作品一经问世,用桃花暗指美丽女性的写法便被文人墨客纷纷效仿。在古代文学著作中,桃花佳人的出现概率极高。魏晋之后,作者以更细腻的词语描写女性的容貌,作品中产生了“桃颊”“红粉妆”“桃腮”等有关词语,女性名字中也经常出现“桃”这个字。桃花美丽鲜艳,就好像青春女性的姣好面容。将该种联想运用得恰到好处的是唐朝诗人崔护,其在诗作《题都城南庄》中这样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用词、意境打造时,将“人面”与“桃花”一同使用,让人眼前出现面容姣好的女性与美丽鲜艳的桃花互相映衬的美好情景。自此,“人面桃花”逐渐成为“最佳搭档”,大量出现在我国古代文学著作中。“桃花”这个意象之后也逐渐和青楼女性相关联。我国古代文人喜欢内敛的表达方式,崇尚“自然”与“中庸”。桃花鲜艳、美丽,毫无遮掩的生物特点让其逐渐和媚俗、不知洁身自好等相关联。如宋朝文人程棨在作品《三柳轩杂识》中将桃花喻为靠门站立、行为失节的妓女。“桃花扇”因为是娼妓所使用的扇子,因此逐渐发展为娼妓的代名词。而桃花是青楼等娱乐场所不可缺少的饰物,为此逐渐和青楼妓女相关联。

(三)以“桃”意象象征人格之美,刻画与众不同的宝贵人格

“桃”的道德人格象征意义在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作品《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这样写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指的含义便是桃李等树悄悄地开花,收获果实,毫无张扬,然而依旧有许多人到树下歇息、赏花、摘果。时间长了,便形成了一条路径。司马迁以此赞扬李广将军虽然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然而并不骄傲自满,“桃”这个意象便被赋予了谦虚、低调等优良品格。宋朝文人王十朋对白色桃花特别喜爱,在作品《书院杂咏·千叶白桃》中这样写道:“岂有夭桃艳,淡然群卉中。全身是清白,那肯媚春风。”在作者看来白色桃花不如红桃那样鲜艳,在诸多花木中淡然开放,不与东风谄媚,代表着高洁、与众不同的宝贵人格。桃花的“自然特征”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也存在矛盾之处。在得到人们肯定的同时,也存在反对的声音。

(四)以“桃”祈求安康、幸运,勾勒完美的理想居所

在古代社会举行祭奠活动通常选择在桑林或者桃林中,桃木具有浓郁的宗教意味。每年春节,人们总是以新桃替换旧符,以表达祈求安康、幸运、祥和之意。

桃树的生长期十分短暂,然而在我国古典文学著作中通常代表着长寿之意。在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蟠桃具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即吃下它能够长生不老。直到当今时代人们依旧具有该种思想,如家中有老人过生日时,通常将蛋糕做成“寿桃”的形状。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桃树具有“仙树”之意,而其果实也被人们称作“仙桃”,而桃花是仙境必然存在的一种事物。唐朝诗人陆龟蒙在作品《桃花坞》中共计以四个“愿”字将自己对远离社会、寻访仙境的渴盼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愿此为东风,吹起枝上春。愿此作流水,潜浮蕊中尘。愿此为好鸟,得栖花际邻。愿此作幽蝶,得随花下宾。”我国古代文人依托“桃”这个意象构建了一个远离世俗尘世的仙境。或有或无、俗身无法触及的桃林仙境使人无法辨别真假,而晋朝著名文人陶渊明依托自己的想象,勾勒了一幅极美的世外桃源,表达了自己愿意归隐山林的情感。陶渊明勾勒了一个与实际社会截然不同的世外桃源,既表达了对当今社会各种不合理现象的不忿,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这之后,“桃花源”便逐渐变为文人墨客的精神寄居所,当其处于人生低谷、生活事业不如意时,“桃花源”便成为暂时的解脱之所,为此也出现了很多和其有关的文学著作。

三、结语

在我国古代文学著作中,咏物诗占到极大比例,作者大多依托所描绘的事物表达内心情感。桃花由于其丰富的象征含义,深受文人喜爱。无论是哪个朝代、哪种环境,桃花都是按照自然发展规律花开花落。桃花一直没有发生变化,改变的是人的心情、人所处的情境。桃花以丰富的象征含义,让我国古代诗人在想象的大海中自由驰骋,也留下了诸多千古流传的作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微信如何修改自己的备注名称
辞工后中介何时发放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