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垭”的传说
讲述黄桷垭的故事,要从“垭”字说起。最早版本的《新华字典》对“垭”字注解十分简单,即“黄桷垭,在重庆市”;而最新版《新华字典》对“垭”字注解为:“两山之间的狭窄地方:黄桷垭,地名,在重庆市。”从最早的《新华字典》到后来所有修订版的《新华字典》,对“垭”字注解的唯一举例,都是重庆市黄桷垭,可见黄桷垭历来都算得上“大名鼎鼎”了。那么“垭”是怎么来的,重庆黄桷垭又有怎么样的传说呢?
“垭”做地名已有千年历史
这个本意为白色泥土的“垭”字,在古书中更多被写成白垩纪的“垩”。《集韵·莫韵》中也提到,“垩,或书作垭”。
而对于“垩”,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一引《仓颉篇》:“垩,白土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土部》也说“涂白为垩,因谓白土为垩”。而实际早自晋代,“垩”的本义就已经得到引申甚至升华。《山海经·中山经》载:“又东三十五里,曰葱茏之山,其中多大谷,是多白垩,黑、青、黄垩。”郭璞注:“言有杂色垩也。”这便说明“垩”早已不是单一的白色,而具有了寓意美好的缤纷色彩;“垩”也早已不只是作为涂饰的白土,而与植被之葱茏、作物之丰饶、土壤之肥沃联系起来。
仔细考察“垭”字的演变历程,我们发现其中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意涵。先看“垭”的“亚”。作为象形字的“亚”经历了甲骨文 、金文 和篆体 的演变。甲骨文“亚”像古代聚族而居的一组大型建筑的平面图形。殷代的城郭、庙堂、世室以及帝王坟墓,其布局皆为此形,并沿用至近代,北京的四合院即为其遗制。金文大致相同,而篆文则趋于文字化。隶变后楷书写作“ 亚 ”。如今简化作“亚”。“垭”字因与
土壤、山谷相关,所以在“亚”的基础上组合以“土”,篆体为中,隶变后楷书写作“ 堊”,异体作“ 埡 ”,如今简化作“垩”与“垭”。
“垭”原为冶鸟巢穴粉饰之物
考之古代典籍,“垭”字最早出现在东晋《搜神记》,其卷十二记载:
越地深山中有鸟大如鸠,青色,名曰“冶鸟”。穿大树做巢,如五六升器,户口径数寸,周饰以土垭,赤白相分,状如射侯。伐木者见此树,即避之去;或夜冥不见鸟,鸟亦知人不见,便鸣唤曰:“咄咄上去!”明日便宜急上;“咄咄下去!”明日便宜急下;若不使去,但言笑而不已者,人可止伐也。若有秽恶及其所止者,则有虎通夕来守,人不去,便伤害人。此鸟,白日见其形,是鸟也;夜听其鸣,亦鸟也;时有观乐者,便作人形,长三尺,至涧中取石蟹,就火炙之,人不可犯也。越人谓此鸟是“越祝”之祖也。
故事中所描述的这种神鸟“冶鸟”,亦鸟亦人,平常为鸟,在美好快乐的氛围中就“化鸟为人”。“冶鸟”以参天古树筑巢、以恢宏巢穴为家,山中之王老虎在其树下为之守护。“冶鸟”的巢穴,形如箭靶呈发散状,宽敞又舒适,悬秘又稳固。
故事中的“土垭”,为“冶鸟”巢穴内外的粉饰物,红白相间,色彩艳丽,耀眼夺目,更增添了巢穴的威严和神秘感。
冶鸟惊现护一方百姓
且说黄桷垭这块风水宝地。黄桷垭地处重庆南山山脉的北端,紧贴长江,为南山山顶中的一片洼地,四面有黄山、汪山、老君山、文峰山等山峰环抱,可谓层峦叠嶂、风景秀丽,与涂山寺、老君洞(道观)、文峰塔等历史古建筑相映生辉。传说南山山脉就是一条巨龙,山脉的山脊现在仍叫龙脊山,山中有一条暗河现在仍叫老龙洞,山间有一个泉水井现在仍叫龙井,山下有一个村庄现在仍叫盘龙村······
总之,这座不大的山脉就有十几个地方取名为“龙”,而黄桷垭正中位于龙头之顶。黄桷垭除了风景迷人、拥有龙的传说之外,还有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气候宜人、毗连大城、商贾云集等优越条件,而且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所以,黄桷垭历来都是人们所向往的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的美丽幸福之地。
但是,世事无常。唐朝末期,时局动荡,地方割据,巴渝大地也成了吐蕃和南诏争夺对抗的战场,黄桷垭的安宁由此受到了破坏,官府横征暴敛,官吏巧取豪夺,民不聊生。正如宋代蜀州判官、学士吕陶以诗点评的那样:
蒙轩高占山之垭,其上五顶皆生茶。
仙崖云雾不复见,上峰紫笋今为嘉。
地宜物产种植广,疲民所恃如禾麻。
朝晡衣食足生计,赋税力役供王家。
顷者憸人献榷议,百弊滋长多蘖芽。
川驰陆走穷岁月,泣血无告天之涯。
近从吾蜀远秦陕,生意凋落成咨嗟。
天高听卑诏令下,欲使德泽沾荒遐。
使节西来善询度,刬削弊蠹除网罝。
山翁野老尽欣悦,市井歌舞尤喧哗。
凭轩一望快远目,满山和气凝丹霞。
圣君仁政贤臣布,信矣原隰生光华。
尽管如此,在早前洪荒的年代,相传垭上有一涂山氏后生叫涂山虎,高大英俊、气宇轩昂,武艺超群、百步穿杨,他一身正气,感召力强,组织乡亲斩木为兵,利用垭口关隘易守难攻的优势和厉兵勇士锐不可当的气势,一直御敌于大垭之外,山上的百姓得以喘息。然而,一段时间里,这南山上天空阴沉、空气雾霾、水源浑浊、万物萎靡,终日不见百兽出没,也不见百鸟飞翔。不久,黄桷垭就发生了瘟疫,成百上千的人感染瘟疫,众多患者奄奄一息、命悬一线,十里八乡,惊恐万分。
传说,就在黄桷垭百姓生死存亡、命运攸关之际,有一天夜晚,两只冶鸟神秘出现,两道蓝光划亮了天空,一只飞到了老君山,一只飞到了文峰山的密林之中。第二天,人们就在老君山和文峰山的参天大树上,看到了两个用“土垭”装饰的、红白相间的、呈箭靶发散状的巨大巢穴。
之后的十余天,每到夜晚,南山上空都会出现两道蓝光,飘来绕去,直到黎明才消失。说来也神奇,十余天过后,整个南山变得天空清透、空气清新、水质清澈,万物复苏,瘟神被灭,黄桷垭的瘟疫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黄桷垭的老百姓又过上了幸福安宁的好日子!
再说黄桷垭的垭口,正好处在老君山和文峰山之间,是黄葛古道的必经之地和黄桷垭老街的起点。“黄桷垭”地名的起源虽然无法考证,但据推测,应该与冶鸟及其“土垭”的传说有关;“黄桷垭”正式命名的年代,大概在宋朝,因为在古代 典籍记载中,“垭”作为地名,直到南宋中期才出现于《舆地 纪胜》《方舆胜览》等地理志书中。
黄桷垭历代都是人杰地灵的著名古镇,与千年的黄葛古道 一起,精华荟萃,繁荣直至今日。